《表1:“历史教学专号”目录》

《表1:“历史教学专号”目录》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抗日救亡与历史教学的因应——1935年《教与学》月刊专题大讨论始末》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教与学》创刊号中标榜其旨趣为沟通“学校教育”与“国家社会需要”,做“理论”与“实行”之间的媒介,(8)其发行对象主要是各地中小学校。由此,文章的选择自然受到这两个编辑方针的影响。见诸于“专号”者,共有20位作者的20篇文章。从所附的“作者小传”来看,这20位作者主要来自四个群体:一是从事历史研究的大学教授,如傅斯年、顾颉刚、李则纲等;二是中小学的一线教师,如孙正容、张暮骞等;三是历史教科书的编者或图书编辑,如吕思勉、缪凤林、金兆梓等;四是国民政府教育行政人员,如教育部编审处官员郑鹤声。他们也恰好代表了历史教育最重要的几个领域。“专号”中从事“理论”与“实务”者大体各半,可谓历史研究与中小学历史教学的一次对话。而且作者之领域不同,观察之角度与论说之重点亦不同,所以主题虽同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扬民族精神”,但各家申说却不似一种简答式的被动回应,而是就各自专长和经历各抒所见,有呼应也有质疑,内容十分丰富。至于具体的论题,通过目录已可看出大概,见表1(下文凡出自专号之文章,不再出注)。大而言之,可划分为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