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

《表4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区域贫困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以江西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由于逐步回归和稳健标准差回归仅初步得到均有稳健性的驱动因素,是一种混合效应回归,但其并未考虑面板数据的时间和个体差异,因此,本文在前文回归的基础上进行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得到更为精确、严谨的回归结果。实证结果(表4)显示,模型组1、模型组2、模型组3的豪斯曼检验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3个模型组均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且3个模型组的固定效应的F检验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拟合优度均高于0.8,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整体估计结果较好,因此,本文重点分析3个模型组的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显示:(1)8个驱动因素对贫困的影响均符合预期,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卫生人员比例、医疗床位比例、人均GDP、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对片区减贫具有正向作用;教师负担学生数、中学在校生比例对片区减贫具有负向影响。(2)农村人均纯收入在3个模型组中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且对片区减贫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是重要的致贫因素,低收入的农户生活水平一般较差,导致其以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条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低收入进一步影响到子女关于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的投入,容易形成贫困的“马太效应”[18]。(3)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在模型组1和2中均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且对片区减贫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农作物有效灌溉率反映了农户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资源是农业生产过程必需条件之一,由于片区农村主要以水稻为主要经济作物,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农户的粮食生产和增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提高农作物有效灌溉率有利于片区减贫。(4)卫生人员比例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对片区减贫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卫生人员比例反映了片区医疗资源拥有量,提高医疗资源这类公共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有助于缓解偏远贫困地区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可消除一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5)中学在校生比例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且对片区减贫具有负向影响。中学在校生比例反映片区家庭抚养在读子女的负担程度,当中学在校生比例越大,则每个家庭抚养在读子女的数量越多,这意味着每个家庭需要支付更大比例的抚养费,用于在读子女的衣食住行和教育支出。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十分紧缺,优质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市或城镇,而偏远的贫困地区为了供孩子读书,可能采取寄宿或陪读的形式将孩子送入城镇中心学校就读,导致农户的教育支出增加,同时可能导致因陪读而放弃更好的就业机会。(6)人均GDP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对片区减贫产生正向影响。人均GDP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大量研究验证了经济发展对农村减贫具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会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7)农村人均粮食产量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对片区减贫具有显著正向影响。[19-20]粮食是片区农户增收和生存保障的重要手段,农村人均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减贫。(8)教师负担学生数和医疗床位比例对片区减贫的影响均符合预期,但均未通过显著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