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01~2010年攀枝花市部分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工程统计Tab.2 Statistics of part of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

《表2 2001~2010年攀枝花市部分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工程统计Tab.2 Statistics of part of land use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MODIS NDVI的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植被覆盖变化不仅与气候因子有关,人类活动也是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但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和1999年国家开始试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攀枝花市在全国率先进入试点示范,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经过这些工程的实施,2001年攀枝花市退耕还林及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成造林面积分别达29.3 km2和352.2 km2,到2010年全市退耕还林累计总面积达368 km2,10 a间增加面积为338.70 km2(表2);“天保”工程造林面积为1 328.24 km2,10 a增加面积高达976.04 km2(表2)。由此表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对于研究区植被恢复的贡献非常明显,是该地区植被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攀枝花市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1年的42.00 km2增至2010年54.60km2,增加面积为12.60 km2,采矿面积在十年间增加32.01 km2,耕地面积增加83.60 km2(表2)。由此可见,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变化减少具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城市快速发展和城市面积的扩张;其二,采矿企业增加导致采矿点数量和采矿面积加大。进入21世纪来,攀枝花市政府对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极为重视,2001年攀枝花市旅游人数为0.08万人次,而2010年旅游人数急剧增加,高达705.21万人次,国家A级风景区增加至5个,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主要而显著的,由此带动建筑、交通与房地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地改变了土地原有的格局和自然属性,如原本是林地的用地转化为裸地[38],已有研究表明[39],攀枝花市旅游生态承载力的供给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旅游生态占用的需求。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容纳游客必然导致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人类旅游活动频繁,将对区域植被造成很大影响[40]。由此表明,城市扩展、矿产开采和旅游资源开发等因素对研究区植被的影响具有负面效应,是攀枝花市植被覆盖减少的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