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观测期间山顶气溶胶吸湿性统计Tab.2 Summary of aerosol hygroscopic properties made at the top of Mt.Huangshan du

《表2 观测期间山顶气溶胶吸湿性统计Tab.2 Summary of aerosol hygroscopic properties made at the top of Mt.Huangshan du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海拔高度气溶胶粒子吸湿特征的观测研究——以黄山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为了研究不同高度对于气溶胶粒子吸湿性的影响,本研究将观测期间两个站点的数据做了统计,便于进行对比研究。表1和表2分别是黄山山底和山顶气溶胶粒子吸湿性的统计。针对LH和MH吸湿组的气溶胶粒子,我们统计了五个粒径段下强弱两吸湿组的吸湿增长因子GFMH和GFLH,占总数目比例的NF以及吸湿性参数κ和半宽σ;另外还统计了MH组的εAS。山底和山顶气溶胶粒子的GFMH都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而GFLH则在1.10左右小幅度变化,山下略大于山上。NFMH所占的比例大于NFLH,且变化趋势也和粒径的增长相关。说明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变化与干粒径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对于LH组的κ来说,基本没有明显的差别,都小于0.1,吸湿性非常的弱;相对MH组,κ随着干粒径的增大而持续增大。例如在山顶40 nm的κ为0.248,当粒径为200 nm的时候κ增长到0.313。这说明不同粒径的气溶胶粒子吸湿性的变化除了和开尔文效应有关,还与不同粒径的粒子包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在之前的研究中也有相同结果[20]。这也解释了LH组的κ随着干粒径的增大而有所减小,大粒径的粒子比小粒径的粒子有更强的吸湿性。从表格中的σ可以看出,山底的σ略大于相同粒径下山顶的值,说明山底气溶胶粒子的化学成分分布更分散。MH组的气溶胶粒子的σ略大于LH组,说明MH组化学成分分布比LH组的更复杂。相同的吸湿模态下,大粒径的粒子半宽比小粒径的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