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1995~2015年各城市变化检测统计表Tab.7 Statistics of city's change detection in 1995 to 2015》

《表7 1995~2015年各城市变化检测统计表Tab.7 Statistics of city's change detection in 1995 to 2015》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皖江城市带近20 a生态环境变化遥感指数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空间上来看(表7),1995~2005年各城市生态环境绝大部分处于不变的状态,其面积比例为42.57%~73.09%,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前三位的比例都在30%以上,分别是铜陵市、马鞍山市、芜湖市,其恶化区域的比例分别为38.09%、32.22%、31.4%。生态环境改善比例最高的区域分别是池州市、合肥市、滁州市,其比例分别是33.49%、28.21%、25.88%。2005~2015年生态环境处于不变状态的区域任占绝大部分比例,其面积比例为45.07%~75.01%,另外除合肥市生态环境恶化面积持续扩展,其他环境恶化区域的比例相对前10 a有了明显的下降,其中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马鞍山市、芜湖市、合肥市,其恶化区域面积比例分别为23.82%、20.62%、14.54%。反之,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的面积比例,后10 a相对于前10 a有了明显的上升,除了池州市本身生态环境较好,绝大部分区域保持不变,其他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区域的比例都达到了30%左右,尤以宣城市、安庆市改善区域面积比例最高,分别为37.40%、36.44%。总观1995~2015年的生态变化情况,各城市绝大部分区域的环境状况处于不变状态,面积比例为47.84%~62.45%,另外除铜陵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生态环境恶化比例为28.04%、29.11%、21.57%高于生态环境改善的比例,其他各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比例都要高于恶化的比例。所以,近20 a来生态环境质量虽然有部分区域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并且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的城市带,以及以合肥为典型区域的中心城市,虽然后10 a皖江城市带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时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的整治工作,使得长江沿岸城市带等区域的环境有所改善,但积重难返,近20 a长江沿岸城市及主要中心城市的迅速扩张成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而生态环境不变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南部如安庆市、池州市等一些森林茂密,植被丰富的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北部的滁州市及其周边城镇,东部宣城市等地区,这类区域在注重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提倡生态文明建设并举,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不断提高,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效果显著,植被指数增长,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