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大通水文站来水来沙特征》

《表1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大通水文站来水来沙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水沙条件变化下长江下游典型江心洲汊道形态演变及趋势》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洪季为6,7,8,9月份,枯季为12,1,2,3月份

以大通水文站作为镇扬河段水沙条件控制站,1951—2002年和2003—2016年分别代表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来水来沙年际和年内分配均发生改变[19](表1)。径流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蓄水后年总量稍有减小,由蓄水前9 051亿m3下降到蓄水后的8 582亿m3,降幅为5.2%;受水库调度“削峰补枯”的影响,洪季径流量减小,枯季径流量增大。输沙量在蓄水后显著减少,年总量由4.21亿t锐减到1.4亿t,降幅为66.7%;输沙量的减少主要发生在洪季,枯季则稍有减少,洪枯比由15.1减小为5.3。水沙通量的变化特征决定了水体含沙量的显著下降,尤其洪季平均含沙量由0.635 kg/m3下降为0.202 kg/m3,洪季沙峰基本消失,来沙年内分配趋于均衡(图2)。新水沙条件总体表现为不饱和状态的清水下泄,势必会影响镇扬河段江心洲汊道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