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冯家沟小流域侵蚀性降雨K-均值分类结果》

《表2 冯家沟小流域侵蚀性降雨K-均值分类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典型黄土塬区不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侵蚀性降雨是黄土塬区发生剧烈土壤水蚀的原动力[32-33]。对侵蚀性降雨进行分类,可以探究不同类型的侵蚀性降雨条件下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特征,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降雨条件下不同植被覆盖的水土保持效应提供基础。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方法,流域侵蚀性降雨被分为5类(表2),即Ⅰ雨型、Ⅱ雨型、Ⅲ雨型、Ⅳ雨型及Ⅴ雨型。分类结果的降雨量中心值显示:Ⅰ雨型降雨量中心值为60.55 mm,为大雨量;Ⅳ雨型与Ⅴ雨型降雨量中心值分别为30.27 mm、36 mm,为中雨量;Ⅱ雨型中心值14.32 mm与Ⅲ雨型中心值12.58 mm为小雨量。I30中心值显示:Ⅴ雨型为33.89 mm·h-1,为大雨强;Ⅰ雨型与Ⅲ雨型次之,分别为15.09 mm·h-1、18.3 mm·h-1,为中雨强;Ⅱ雨型与Ⅳ雨型分别为7.45 mm·h-1、7.81 mm·h-1,为小雨强。据此,流域侵蚀性降雨不同类型呈以下特征:Ⅰ雨型为大雨量、中雨强,Ⅱ雨型为小雨量、小雨强,Ⅲ雨型为小雨量、中雨强,Ⅳ雨型为中雨量、小雨强,Ⅴ雨型为中雨量、大雨强。分析发现,侵蚀性降雨中Ⅱ雨型所占比例为44.8%,发生频率最高;Ⅲ雨型发生频率次之,发生频率为27.6%;Ⅰ雨型与Ⅳ雨型所占比例相同,为10.3%;Ⅴ雨型仅占7%,发生频率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