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解家湾小流域侵蚀产沙变化中植被与降雨贡献率》

《表1 解家湾小流域侵蚀产沙变化中植被与降雨贡献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降雨与植被变化对川中丘陵区典型小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Ⅰ为农作物种植期与经果林种植期;Ⅱ为经果林种植期与搁荒期。Notes:This refers thatⅠis the crop planting period and the fruit forest

根据植被调整和双累积曲线,分为农作物种植期(1986—1989)、经果林种植期(1990—2008)和搁荒期(2009—2016)。表1通过分离判别法计算出植被未变化下的输沙模数,但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说明3个时段内的降雨和下垫面均产生变化。分析年降雨量-年输沙模数的关系,在1986—1989年,斜率最陡,产沙严重。因为该时段为农作物种植期,虽然开始采取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但由于该区大多为坡耕旱地,存在不合理的种植方式(如顺坡种植)及对土地的长期翻耕,加上农民对土地进行管护(如除杂草),降低地表植被覆盖,加剧土壤侵蚀量。1990—2008年的斜率明显减小,因为该时段大量种植经果林,经果林通过树干树叶截持降水,根系也能起到固土作用,可增加土壤对水分吸收,以及对经果林用地的管护(如蓄水拦沙措施及梯田埂坎修护)。若以农作物种植期为基准期,经果林种植期侵蚀产沙量减少了80.24%,植被变化在减沙方面的贡献率为78%,降雨在减沙上的贡献率为22%,说明种植经果林抑制流域产沙的效果优于种植农作物。与1990—2008年相比,2009—2016年斜率明显增加(图3),由于,在搁荒期,人工的管护缺乏,部分梯田埂坎被暴雨冲刷破坏,加上搁荒期降雨量较前期有所增加。在搁荒后期,林下植被明显增加,能够有效拦截坡面泥沙输移。以经果林种植期为基准期,搁荒期的输沙量增加,侵蚀产沙量增加79.52%,其下垫面变化在增沙量上贡献率为88%,降雨贡献率为12%,表明在搁荒期林下植被虽比经果林种植期更茂盛,但因缺少人为管护,暴雨溃坏的梯田未被修护,造成梯田沟蚀严重,蓄水拦沙作用下降。通过比较3个时段内植被变化,表明增加植被覆盖能够有效抑制流域产沙[13],与宫渊波等[14]研究成果一致。同时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保水保土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与符素华等[15]研究结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