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全球深度大于500 m的天坑》

《表5 全球深度大于500 m的天坑》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重庆奉节天坑地缝景区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据陈伟海等,2006;韦跃龙,2009;韦跃龙等,2016b;有修改。

(2)目前,沿景区四周的补给区至景区境内(中部)及其北侧(区域侵蚀/溶蚀基准面)的径流区和排泄区,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异规律(表2和图6):A-地貌类型总体上由浅切割峰丛洼地(补给区→景区四周)逐渐过渡至深切割峰丛洼地(径流区→景区境内及排泄区→景区北侧),并形成明显的“层状”山岳景观。B-纵横交错于各峰体之间的地表水总体由降雨形成暂时性水流→季节性沟溪→地下河/常年性河流(水流量依次逐渐增强),河流明暗交替于天坑、或地缝底部,形成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水文系统;对应负地貌由早期形成、相对宽阔的洼(谷)地、峡谷或已停止发育的天坑、地缝(水动力相对较弱)→正在形成演化之中的天坑、地缝(水动力相对较强)→正在深切的河谷(水动力相对很强),地貌形态由峰丛洼(谷)地→峰丛峡谷/天坑→峰丛河谷(喀斯特作用强度依次逐渐增强)。它们上述的发育特征和分异规律,系统、完整的记录了不同河流区域(补给区至排泄区)在不同形成环境、条件和时代的喀斯特演化历程和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