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样地基本情况: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表1 样地基本情况: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土高塬沟壑区植被恢复对沟头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调查采样时间在2018年7—8月。首先对南小河沟流域支沟沟头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南小河沟流域支沟沟头大都是自然恢复的、人为扰动较小的退耕地,退耕年限在3—30 a,有极少数沟头仍在进行耕作,沟头的土壤多为黄绵土,沟头坡度在2°—7°,多集中在4°。该流域沟头退耕地上的恢复植被大都停留在草本群落阶段,沟头植被演替均经历了大体相近的一年生草本群落阶段到多年生蒿类、禾本类草本群落阶段,主要植物种为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冰草、铁杆蒿、白羊草等,构成了依次为优势种且以其他物种为主要伴生种的群落[15,22-23]。在进行样地选择时,利用生态学领域常用的“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流域内选择坡度、坡向、海拔、土壤类型等相似,植被长势均匀稳定的群落作为研究样地,此法虽然无法保证所有条件完全一致,但尽可能缩小坡度、坡向、海拔、土壤类型等立地条件因素的差异,从而认为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可忽略[24]。按照植被演替规律和恢复年限选择15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草本群落样地,分别为3个恢复3 a猪毛蒿群落、3个恢复8 a冰草+铁杆蒿群落、3个恢复15 a铁杆蒿群落、3个恢复22 a铁杆蒿+白羊草群落、3个恢复30 a白羊草群落,选择的样地坡度在2°—6°,坡向为阳坡或半阳坡,样地间高程差不超过100 m,土壤类型为黄绵土,恢复年限通过走访农户、咨询专家并结合植被演替规律确定。每个样地按从上到下斜对角线方式布设3个2 m×2 m样方进行植被调查,通过计算样方内各植物种重要值确定样地优势种群落,通过对样方垂直拍照,将照片导入Image计算得到植被覆盖度。对照组选择了3个未退耕的、种植玉米(Zea mays)的农地沟头。采样地点见图1,样地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