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一海岱地区出土盖豆类铜器统计表(共计71件)》

《表一海岱地区出土盖豆类铜器统计表(共计71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海岱地区盖豆类器物的渊源及命名问题辨正》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以上出土材料来看,学界普遍认同的盖豆在海岱地区大致出现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迅速流行起来,战国中期前后达到顶峰。春秋中期,海岱地区出现的带盖高圈足豆形簋、带盖铺形豆的形态与盖豆十分近似,它们很可能是盖豆在当地出现并迅速流行的重要诱因。中原地区铜盖豆出现的时代大致为春秋晚期中叶,以洛阳中州路M2729:31、侯马上马M1004:10、临猗程村M1072:47等器为代表,时间与海岱地区大致相当[7]。中原地区长期流行矮柄盖豆,捉手多作圈足状或圈形。长清岗辛出土的矮柄盖豆有错黄铜丝和嵌绿石的几何勾连,与湖南湘乡所出如同一范所铸,反映了两地之间的交流。高柄盖豆则是燕、齐一带的特色,其柄部向细高发展,球形腹则有相对变小的趋势。战国时期的齐系墓葬中,深腹细高柄盖豆成为海岱地区的主流,还经常发现成组使用的高柄浅盘豆,高柄豆类器物时尚一度风靡于东方。战国时期深腹细高柄盖豆传播至中原、湖北等地,对其他地区的盖豆风格产生显著影响。中原地区出现的方座形盖豆则未见于海岱地区。整体而言,海岱地区的盖豆多素面或仅装饰弦纹、瓦棱纹等简单纹饰;中原地区则多见装饰蟠龙纹、蟠螭纹、窃曲纹的盖豆。综合来看,两个区域盖豆的原始形态基本一致,应该是相互交流影响的结果。两地盖豆的主流形态及其演变序列则差异显著,应该是各地本土文化对铜礼器所代表的物质文化的选择性接受和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