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功率消融10 min后不同测温点的最高温度 (℃)》

《表2 各功率消融10 min后不同测温点的最高温度 (℃)》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一种实用微波消融仿真模型的构建方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消融实验中,消融区域剖面的短径上的温度分布是判断消融效果的重要指标。仿真结果中不同功率消融10 min后的短径上的温度随距离的变化如图3a所示,逐渐远离消融针时温度逐渐下降,5 mm处受水蒸发影响曲线出现转折,之后温度逐渐下降。同一功率下,10 mm与15 mm之间的温差约为22℃,15 mm与20 mm之间约为18℃;同一距离不同功率下,15 mm处40 W与80 W的温差约为10℃左右,20 mm处约为8℃。由此可见,消融区域内温度梯度较大,且微波功率大小也对组织温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因此消融实验中测温针的实际位置会显著影响温度监测数据,这也是不同研究者的实验结果相差较大的原因之一。离体实验中通常在与微波消融针绝缘介质开口平齐的一侧不同距离处监测温度变化,为了便于比较,仿真结果中同样位置距离微波消融针5 mm至20 mm不同点的温度上升曲线如图3b所示。可以发现,不同距离处的温升速率及最高温度相差较大。5 mm处温度上升至接近100℃后速率变缓,这可能是由于组织水分的不断蒸发吸收了大部分微波沉积的热量。其余各点温度在消融过程中逐渐上升,不同功率相同位置处温度变化趋势相似,各测温点在10 min消融结束后的温度如表2所示,仿真结果与同类型消融针实验结果相近[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