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特征肠道菌群》

《表1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特征肠道菌群》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医脾胃病的特征肠道菌群在中医诊疗中的作用》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IBD在脾胃病中属于“腹痛”、“泄泻”、“肠僻”、“痢疾”等范畴[17],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多与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情志内伤、肝脾失调等有关[18].2010年中华医学会脾胃病分会[19]提出了IBD的TCM证候分类:大肠湿热证、寒热错杂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近年来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上升趋势[20],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易感基因、免疫、肠道微生态、环境、饮食等多因素有关[21].其中肠道微生物在揭示IBD的发病机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宏基因检测、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UC、CD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22].这是因为:(1)无菌动物不会出现肠道炎症[23];(2)IBD时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24];(3)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素可以起到治疗IBD的作用[25].有研究显示IBD患者肠道内柔嫩梭菌会显著减少[20],而柔嫩梭菌梭菌是产生丁酸盐的一种重要梭菌[26].丁酸盐是短链脂肪酸的重要一员,同时丁酸盐是结肠上皮最好的氧化底物,占结肠细胞氧耗量的80%,能降低环氧合酶、过氧化物酶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27],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及核因子NF-κB活化,保护肠黏膜屏障.因此可将柔嫩梭菌作为IBD的特征菌,辅助IBD的诊断.急性IBD患者肠道内柔嫩梭菌、梭菌、双歧杆菌、梭杆菌显著降低,而拟杆菌的数量显著升高,这些菌群的变化可用于UC的分型[28](表1[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