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各种土壤表面位点模型及表面酸碱性质》

《表2 各种土壤表面位点模型及表面酸碱性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可变电荷土壤表面酸碱性质与模型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Cheng等[4]和Wang等[3]采用1-site/2-p Ka模型模拟中国红壤可变电荷矿物及红壤的表面酸碱反应,根据模型所获得两个p Ka,利用p Hp z c=1/2(p Ka 1+p Ka 2)计算得到p Hp z c结果和酸碱电位滴定所得pHpzc一致,说明此模型试用于这种红壤,但没有考虑到溶解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刘文新等[55]研究中国黄土表面酸碱性质时,同样假定黄土表面呈现单一类型表面活性位点且均匀分布。考虑到溶解的硅酸和铝离子可进一步与黄土表面位点反应,所以采用了2-site/2-p Ka模型,使用FITEQL软件拟合实验数据,总体方差VY表征的拟合度显示模型能满意地描述黄土表面的酸碱反应结果。Nagy和Kónya[29]认为土壤表面羟基基团由1种两性的≡Al-OH和1种酸性的≡Si-OH组成,建立了2-site/3-p Ka模型,并对酸性森林土等多种类型土壤的表面酸碱性质进行了研究。Pagnanelli等[25]在研究河流沉积土中各矿物在质子吸附上的具体贡献时,认为沉积土中白云母、斜绿泥石表面由1种两性和1种酸性位点组成,针铁矿、赤铁矿表面位点为两性,石英表面位点为酸性,包含这些矿物的沉积土应由两性位点和酸性位点组成。以上研究结果列于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