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河源、上游和中游鱼类组成相似性的主要属及其贡献率》

《表3 河源、上游和中游鱼类组成相似性的主要属及其贡献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澜沧江–湄公河中上游淡水鱼类多样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聚类分析(CA)结果来看,在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8.69时可以将32个亚流域分为源区、上游和中游3组,ANOSIM检验结果也验证了3组彼此之间的鱼类组成差异极其显著,这种差异与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根据SIMPER分析结果,源区的种类以裂腹鱼属和高原鳅属等高原鱼类为主,这些类群适应高海拔、低水温、流水和贫营养环境,属于典型的青藏高原区鱼类区系;而上游则以纹胸鮡属和吻孔鲃属等过渡性鱼类为主,即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种类;中游主要是长臀鲃属和波鱼属等东洋区鱼类,该段流域河谷开阔、水流减缓、海拔较低、水温较高。虽然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在各个组中均占到很大比例,但随着地势阶梯的升高出现了科级、属级类群的替代,适应暖水性的类群如长臀鲃属、波鱼属、鳠属等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冷水和激流的裂腹鱼属、高原鳅属和鮡科鱼类(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