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海冰厚度生长率比较》

《表1 海冰厚度生长率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2016年南极中山站固定冰冰厚观测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第4节S2和S3站点海冰内部温差的变化划分为6个阶段,6月之前(4月22日至5月31日),6月至7月下旬(6月1日至7月25日),7月下旬至8月中旬(7月26日至8月15日),8月中旬至10月中旬(8月16日至10月20日),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10月21日至11月15日),11月中旬至观测结束(11月16–22日),并分别计算了6个阶段的海冰生长率(表1)。Stefan模型海冰生长率在不同阶段均大于TY温度链浮标结果;当考虑积雪厚度时,S3站点的海冰生长曲线更接近于TY温度链浮标的结果,因为积雪厚度会影响Stefan模型计算海冰厚度生长率和最大值[27]。在前两个阶段,Stefan模型计算的海冰生长率均在0.7~0.8 cm/d,而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生长率均不超过0.6 cm/d,在第三和第四阶段,Stefan模型计算的海冰生长率和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生长率比较一致,在最后两个阶段,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海冰生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但是Stefan模型计算的海冰保持生长,两者差异较大。Stefan模型可以模拟出第二阶段的海冰快速增长,但是相比于TY温度链浮标计算的结果偏大。Stefan海冰生长模型忽略了海洋热通量,假设海冰温度剖面是线性,而从温度链浮标的观测发现,其温度剖面并非完全线性变化。而且目前缺少有效的积雪观测,本文使用积雪厚度为常数,都给海冰厚度的模拟计算带来了误差。当前模式使用的冰内温度参数化方案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而需要加强观测,获取更多的实测数据,进一步改进模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