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7 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传统保护价政策对比》

《表7 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传统保护价政策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的粮价上涨在趋稳吗——基于Nonlinear Regime Switching模型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浅谈粮食最低收购价与保护价的区别》,2005

与传统粮食价格调控手段相比,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粮食市场的稳定则更为有效。首先,通过限制粮价的下行区间(即“托底”)直接阻止了粮价的下跌势头;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最低收购价政策可以大大提高农民的生产收益预期,通过提升粮食产量,加大粮食供给,进而从根本上平衡粮食供需,实现了粮食增产与粮价上涨趋稳并存的局面。中国在2004年以前粮食价格波动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粮食产量的不稳定性。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98年开始持续下降,到2003年降至谷底。尽管粮食保护价格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收入,但是市场粮价忽涨忽跌直接影响了农民对未来收益的总体预期,从粮食产量的连年下跌依然可以看出农民对粮食生产信心和热情的下降,其背后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粮食价格偏低以及粮食生产收益的下降。中国在2004年之前实行的“保护价”政策依然是在粮食价格双轨制框架下运行,市场的调节机制作用发挥有限。即使粮食保护价高于市场价,也仅仅是保障订购部分的粮食收益,而对超额部分(即自由进入市场部分)缺少保护。粮食生产者更多是将目光和注意力放在市场价格而非订购价格上,并主要依据市场价格以确定未来的生产的投入,因此,生产者对整体粮食收益预期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也是2004年以前中国粮食产量波动起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中国实行的最低粮食价格保护政策,虽然表面上也是属于政府干预市场的价格保护政策,但是由于此时的“价格托底”已经实现了对所有粮食的全覆盖,因此粮食生产者对未来收益预期的稳定性大大提高,即不会出现“多收了三五斗”而整体收益却下降的情况。粮食产量在其后的几年保持了连续增长,到201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在经过十几年的连续增长后开始保持稳定,与此同时粮食价格市场也实现了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