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灌水处理下玉米、番茄和裸地侧的土壤含水率》

《表3 不同灌水处理下玉米、番茄和裸地侧的土壤含水率》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膜下滴灌玉米番茄间作农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模拟》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Pc为玉米行间;Pt为番茄行间;Pb为2作物行间;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列差异达5%显著水平;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同行差异达5%显著水平。

不同位置灌水差异以及作物吸水能力差异导致了间作种植农田不同位置全生育期平均土壤含水率的不同。本文以灌溉期(2014年:5月27日—8月30日;2015:5月19日—8月30日)土壤水分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表3),同时结合图4,可以看出在灌溉期间作农田Pc、Pt位置0~10、>10~20 cm的土壤水含水率相比Pb位置差异显著(P<0.05),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位置的差异性逐渐减小。由于滴灌的灌水方式为少量多次,湿润层深度浅,故将垂直剖面分成浅层区(0~40 cm)和深层区(>40~100 cm)2个区域。对于0~40 cm浅层区不同位置的含水率表现为作物侧(Pt,Pc)高于裸地侧(Pb),特别是在0~20 cm土层,不同位置的含水率差异更为明显。其中2014年番茄侧(Pt)和玉米侧(Pc)分别比行间(Pb)高20.17%和17.83%(P<0.05),2015年为16.02%和12.99%(P<0.05)。尽管玉米侧(Pc)灌水定额高于番茄侧(Pt),但由于在作物需水旺期玉米耗水量大于番茄,故总体上番茄侧(Pt)含水率与玉米侧(Pc)无显著差异,而行间区域(Pb)由于土壤表层未覆膜也未灌溉,从而导致表层的土壤水分明显低于其他位置,因此间作农田不同位置产生水势差,对于不同作物而言,增强了对水肥吸收竞争的原动力。>40~60 cm深层区,特别是>60~100 cm土层,主要受浅地下水影响较大,Pc、Pt、Pb位置2014年含水率分别为0.31、0.32和0.30 cm3/cm3,与2015年无显著差异(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