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不同再生稻栽培模式水稻产量变化 (t·hm–2)》

《表3 不同再生稻栽培模式水稻产量变化 (t·hm–2)》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不同再生稻栽培模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同一列不同字母表示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

本研究表明,优化栽培相对于常规栽培提高了稻田N2O排放(表1),其原因有几方面:第一,本研究结果(表4)指出,土壤无机氮和DOC与土壤N2O排放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是影响N2O排放的重要因素。N2O是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2],无机氮与DOC为土壤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提供了反应底物,因此促进了N2O排放。优化栽培模式冬季种植的绿肥还田,提高土壤无机氮和DOC含量(表2),增加土壤硝化与反硝化的作用底物,促进N2O排放。第二,优化栽培模式的间歇灌溉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土壤硝化作用[21-22]。N2O的排放不仅受土壤氧有效性和无机氮含量的影响,还受到其在土壤中迁移扩散的影响[20,23]。常规栽培模式的淹水水分管理措施虽然能提高土壤反硝化速率,但延长N2O的扩散时间,增加N2O被还原为N2的几率,降低N2O的排放。第三,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指出,与常规淹灌相比,间歇灌溉能促进根系的良好发育和生长及养分的吸收,促使叶片早生快发,为水稻生长提供了更大叶面积,提高了水稻产量[24]。本研究中优化栽培相较于常规栽培有更高的水稻产量(表3),意味着优化栽培模式有更好的水稻根系生长和随后更强的根际泌氧[25],因此其促进了N2O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