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与构成比 (n, %)》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累及部位与构成比 (n, %)》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同给药途径致不良反应的特征分析及其对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与A组比较(*P<0.05)。

本文表1数据显示,B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A组(P<0.05),其原因主要为,患者经静脉给药治疗时药物较快进入机体,当抗菌药物给药剂量过大、滴速过快或与其他能提高体液pH值的药物合用时可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且发生较快、难以控制,而患者经口服用药需经消化道等部位到达作用靶点才可发挥作用,不良反应发生较慢且通常程度较轻,因此建议在患者无明确用药禁忌证时,尽可能通过非静脉给药途径治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表2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较少累及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及其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累及患者皮肤系统主要是由于其服药后发生变态、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皮疹、荨麻疹等症状;累及消化系统主要由于大部分患者服药后,在药物排泄过程中需经过胃肠道,而排泄药物中存在可引发不良反应的成分,影响患者的肠胃道,致其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7];累及肝肾功能、心血管系统及其神经系统等其他系统通常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毒性物质在患者体内蓄积所致,因临床对抗菌药物使用剂量有明确的标准,故此类不良反应较为少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