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浓度组牙鲆耳石Sr/Ca比值微化学变化》

《表2 不同浓度组牙鲆耳石Sr/Ca比值微化学变化》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投喂法的牙鲆耳石锶标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Ⅰ为Sr/Ca比值相对稳定阶段,Ⅱ为Sr/Ca比值显著变化阶段,Ⅲ为Sr/Ca比值显著变化阶段的最高峰值,Ⅳ为Sr/Ca比值显著变化后恢复阶段。同列不同上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图1为恢复养殖30 d牙鲆耳石定量线分析结果。对照组和1 g/kg梯度组均保持相对稳定的Sr/Ca值(P>0.05),未出现Sr/Ca比值高峰,说明1 g/kg梯度组未形成明显的Sr元素指纹标记。8 g/kg和64 g/kg梯度组分别形成1~2个Sr/Ca比值波峰,Sr峰区Sr/Ca比值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8 g/kg和64 g/kg梯度组均形成了明显的Sr元素指纹标记。进一步分析得知,8 g/kg梯度组的BDHFE-5在距离耳石核心的780μm处开始Sr/Ca比值明显增大,904μm处之后Sr/Ca比值趋于平稳,即BDHFE-5在距离耳石核心的780~904μm处耳石区段形成波峰,最高峰值为10.18;BDHFE-6在距离耳石核心的780~956μm处耳石区段形成波峰,最高峰值为10.73;64 g/kg梯度组的BDHFE-7在距离耳石核心的640~724μm处耳石区段形成波峰,最高峰值为62.60;BDHFE-8在距离耳石核心的560~684μm处耳石区段形成波峰,最高峰值为143.64。8 g/kg梯度组Sr峰值为正常均值倍数为2.14~2.22,64 g/kg梯度组Sr峰值为正常均值倍数上升至6.60~18.27,表明随浓度的增加,Sr元素在耳石上的沉积明显增强(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