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蔷薇科物种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状况》

《表3 蔷薇科物种多样性热点地区的保护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蔷薇科植物多样性格局及其资源植物保护现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我国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而东部和南部地区虽然保护区数量较多,但大多面积较小(图3)。全部资源植物共有的“四类热点”地区(即四川盆地北部、东部和西部山区)被保护区覆盖的程度较高,而其他类别的热点地区(如横断山区、秦岭北缘和东缘的部分地区)被保护区覆盖的程度相对较低(图3)。在各类热点地区内,被保护区覆盖的网格比例都在60%–80%,其中药用植物热点和“四类热点”地区被保护区覆盖的网格比例最高,而其他类别热点地区被保护区覆盖的比例则较低(表3)。各类热点地区内,平均每个网格内的保护区个数在1.11–2.01之间;其中“四类热点”地区最高,其他类型热点地区较低。保护区覆盖面积比例在各类热点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介于6.8%–16.1%之间;其中,“四类热点”地区覆盖面积最高,达16.1%,超过全国所有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14.9%,以下简称“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他热点地区内的保护区覆盖面积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三类热点”和“单一热点”地区,其被保护区覆盖的面积比例仅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1%和46%。在各类热点地区内,保护区覆盖面积小于10%的网格数量介于30%–45%之间;其中,食用植物和“四类热点”地区比例较低,表明低保护区覆盖率(即保护区覆盖面积小于10%)的网格数量较少;而“一类热点”、“三类热点”和水果种质资源热点地区的低保护区覆盖率均超过40%,表明这些地区有接近一半的网格内保护区覆盖面积低于10%,保护能力较弱(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