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处理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收获指数的比较》

《表2 不同处理冬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收获指数的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弱光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冠层温湿度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小写字母表示种植密度处理间在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

由表2可见,与自然光对照相比,遮阴处理下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明显降低。两种光照处理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冬小麦有效穗数呈增多的趋势,穗粒数及千粒重均呈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遮阴条件下M2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5250.26kg·hm-2,其次是M1处理,为5250.26kg·hm-2,方差分析显示,种植较稀疏的M1、M2处理与种植较密的M3、M4、M5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而自然光条件下M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9190.07kg·hm-2,其次是M2(8972.01kg·hm-2)、M4(8657.81kg·hm-2)处理,最小是M5处理,为8972.01kg·hm-2,方差分析显示,M3与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与较稀疏的M1处理及与较密的M4、M5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两种光照处理下,冬小麦生物量及收获指数(HI)均随着密度的增加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遮阴处理下最大值均出现在M2处理,而自然光照处理下最大值均出现在M3处理。可见,在遮阴条件下,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来增加有效穗数,并不能提高冬小麦产量;与自然光下相比,遮阴条件下只有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才可提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