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2 0 世纪50年代兴化农田类型和分布》

《表1 2 0 世纪50年代兴化农田类型和分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水环境与兴化圩-垛农田格局的发展(16-20世纪上半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江苏省兴化县土壤普查委员会编:《兴化县土壤资料》(内部资料),1959年,第14-15页。

在西部湖荡地带,有两片垛田分布最为密集的“垛田区”,一处在兴化城东郊和得胜湖沿岸,一处在西北部的平旺湖周边。兴化古称“昭阳”,县城是成陆较早的一块高地。黄、淮南泛后,县城周围成为汇水区,浅水湖荡密布,“兴化环城皆水也,或为溪,或为河,或为湖荡。川渎众流之所会,萦绕数百里,而城居其中,真泽国也。”(2)县城的扩张本身也离不开垛田的发展,“惟其(县城)形非圆非方,凸凹不一,颇具畸形,与他域异。想因里面环水,当时因昭阳镇遗址,联络附近垛田,合而为城,固非迁就于风水之说。”(3)得胜湖和平旺湖都是浅水湖泊,天稍旱时,湖即干涸,无蓄水作用,不筑支圩也能围垦(4)。这些浅水湖荡水源不稳定,不利于水稻种植,却产生了旱作的垛田。淤泥水分多,河网的分割和破碎化,决定了垛田只能形成几分或几亩的小规模田地。表1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兴化农田类型和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垛田的数量已占到一定比例,圩田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兴化农田东部大圩、中部小圩、西部垛田的分布格局基本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