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大冰雹事件的环境参数及特殊高度层》

《表1 大冰雹事件的环境参数及特殊高度层》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广东省大冰雹事件的层结特征与融化效应》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LCL为抬升凝结高度,DBZ、WBZ分别为冻结层高度和湿球零度层高度,h-10℃、h-30℃、EL分别为-10℃层高度、-30℃层高度和平衡高度,H-、H+分别为冷云层和暖云层的厚度

前述分析表明广东大冰雹事件“上冷下暖”层结不明显,而冻结层高度(干球0℃层高度,dry bulb zero,以下简称DBZ)是考虑是否有冰雹产生的一个重要特殊高度,它影响着降水粒子在空中的相态变化、大冰雹下落融化的空间距离。地面观测到尺寸较大的冰雹,需要有适当高度的DBZ,过高的DBZ会增加对流风暴上升气流强度的要求,并增大DBZ高度以下冰雹下落融化的空间距离。大冰雹事件的DBZ高度介于3900~4810 m之间(表1),平均为4313.9 m,比非大冰雹的DBZ高度4380.1 m(表2)低66.2 m。樊李苗和俞小鼎(2013)统计2005~2009年全国冰雹DBZ平均高度为4300 m,张琳娜等(2013)根据北京地区2000~2009年冰雹事件统计得到的DBZ介于3000~4500 m,陈晓燕等(2010)对黔西南的冰雹统计发现,DBZ平均高度为4290 m,与上述相比,广东大冰雹与非大冰雹的DBZ高度整体而言要偏高些,这与广东处在较低的纬度位置、并且在大冰雹发生时没有很强的高空冷平流有关。具体发现,DBZ高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图6a为按大冰雹事件年内日期先后排序的冷暖云层的分布,其中灰黑色柱状分界处即为DBZ,可发现DBZ高度是逐渐升高,其中3月份大冰雹事件的DBZ高度为4072.7 m,4、5月份DBZ高度则明显更高,非大冰雹事件DBZ高度也表现出逐月增加趋势(图5)。因此,利用DBZ去判别是否有冰雹或大冰雹潜势时,需要注意其季节变化。但是,大冰雹与非大冰雹DBZ高度始终比较接近,单以DBZ高度去区别大冰雹与非大冰雹是非常困难的,需要结合更多的依据去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