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门源7.13和8.17冰雹过程水汽参数及特征高度对比分析》

《表2 门源7.13和8.17冰雹过程水汽参数及特征高度对比分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祁连山区两次冰雹天气成因基本条件对比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特征高度均为海拔高度,门源站海拔高度2850m。

除了不稳定能量的积累外,还需分析制约强对流天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水汽。将“8·17”和“7·13”门源冰雹过程的水汽条件进行对比分析(如表2),和不稳定条件一样,两次过程中的水汽条件,也有明显的不同。从地面比湿Q0而言,两次过程中均大于8g/kg的青海省强对流天气发生的基本阈值,但“8·17”比“7·13”高50%,达到了15g/kg;从湿层厚度而言,“8·17”过程近地层湿层厚度达到了3km左右,而这一特征层在“7·13”过程中仅维持在近地面2km以内;从整层水汽条件来看,“8·17”过程大于8g/kg的高水汽含量层在08时和20时均超过600hPa,且至20时又向上扩展了近30hPa(590hPa~60hPa),而“7·13”过程大于8g/kg的高水汽含量层仅维持在640hPa以下。整层比湿积分IQ“8·17”过程较“7·13”过程大近一倍。地面露点Td0在“7·13”和“8·17”过程08时也均达到高原强对流天气的阈值,分别为10℃和16℃,但期间的差距显而易见,而且“8·17”过程700hPa高度的露点温度已达到12℃以上。由此可见,相较于弱冰雹过程,“8·17”强冰雹过程在对流层低层(地面~600hPa),水汽绝对含量非常充足,湿层较一般冰雹明显深厚。同时,需要注意的是,“8·17”强冰雹过程前垂直高度上0℃层和-20℃层分别达到了距地面3.5km和6.5km左右,较一般强对流天气发生时明显偏高(2.6km和6.0km),而“7·13”过程这两个特征层(1.8km和4.7km)却明显偏低。两次过程中,0℃层和-20℃的高度差均基本维持在3k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