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月、2月、11月、12月未移出高原涡生成时的影响系统》

《表1 1月、2月、11月、12月未移出高原涡生成时的影响系统》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移出与未移出青藏高原的高原低涡涡源区域的地面加热特征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比较未移出涡生成(图3)与高原地面感热通量(图6)的各季分布特征看出,未移出涡主要涡源区春季位于高原东北部、西南部的地面感热高值区分别西南伸、西北伸而形成的地面感热梯度大值区内,并非在地面感热高值区内;夏季位于高原东北部地面感热高值向西南伸的区域及边缘;秋季位于高原东北部地面感热高值西南伸区以南的>30W·m-2区域。可以看出,春、夏、秋季高原地面感热向大气输送热量是利于高原涡生成的。冬季未移出涡处在-10~0 W·m-2区域。冬季高原区域地面感热为负值也有低涡出现,为探讨其原因,经未移出涡冬季各月出现情况分析(表略)看出:冬季未移出涡共有112个,其中,3月有38个,10月有26个,3月、10月未移出涡约占冬季未移出涡57%,由高原区域年均地面感热通量各月演变曲线(图5)看出,3月、10月地面感热通量分别为16.7W·m-2和7.2 W·m-2,并非为负值,冬季未移出涡有57%在3月、10月,这可能与春初、秋末的地面感热较大有关;高原隆冬(1—2月、11—12月)地面感热为负值有低涡出现,经分析高原隆冬时期的未移出涡生成时的影响系统分析(表1)发现,有36个未移出涡是在切变线影响下生成的,切变线影响下生成的占未移出涡75%,有23%是低槽影响下生成的(高原槽为主),反映了高原涡生成不仅与地面感热环境条件有关,还与特定的流场-以切变线为主,切变线上的气流辐合等动力条件,可触发高原中尺度系统的生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