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广州干湿季节污染物输送通道的地面PM2.5浓度和气象要素特征》

《表3 广州干湿季节污染物输送通道的地面PM2.5浓度和气象要素特征》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广州市PM_(2.5)污染特征及潜在贡献源区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污染轨迹为PM2.5浓度>75μg/m3所对应的轨迹数量。

基于后向轨迹的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结合相应的地面PM2.5浓度的数据,对聚类后的气流轨迹进行统计分析(表3),以反映各类气流影响下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特征。从图3及表3可以看出,在干季,来源于江西西南部经河源西北部、韶关南部,从广州东北部影响广州的较长东北气流(轨迹1)占气流轨迹总数的比例最高,为24.4%,该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40.6μg/m3,在5条轨迹中属于次低水平,其中污染轨迹为8.6%,对应的PM2.5浓度是5条轨迹中最低,为84.8μg/m3,其主要是由于这条路径来源为广州东北的方向,且路径较长,移速快,气流路径所经过的地区有南岭山脉阻挡,污染物在远距离传输过程中会发生沉降及扩散,使得在远距离输送时的污染物对本地影响较小,另外在干季,偏北气流的出现也主要是由于冷空气南下影响广州,较长的轨迹路径说明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该类轨迹下的能见度是最高的。其次是西北方向(轨迹3)从自湖南南部穿过清远到广州从化后折拐向西南方向影响广州,其比例为23.7%,该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为41.7μg/m3,其中污染轨迹比例为10.6%,对应的PM2.5浓度为95.7μg/m3,该类轨迹下的PM2.5浓度也较低,主要是该类轨迹来自西北方向湖南南部经清远等较清洁的山区。第2、4类分别珠三角的东西两侧沿沿海地区从深圳的东西两侧进入东莞经广州东部增城影响广州,其轨迹分别占总轨迹的20.7%和22.4%,对应的PM2.5浓度分别为49.7和41.4μg/m3,其中污染轨迹分别占14.8%和6.5%,其中第2类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是所有轨迹中最高的,污染轨迹比例也是最高的,李婷苑等[24]也发现珠三角以南的南海及沿岸地区存在输送强度较大的区域,并指出可能是由于偏南气流回流所致;该类气流轨迹比较短,对应的风速最低为1.9 m/s,移速慢,说明这类轨迹下的大气比较稳定,较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此外这2类轨迹对应的能见度较低(均低于10 km),也可能是因为该类轨迹自南海海域从广州东部影响广州,在该类轨迹下的相对湿度比较高,颗粒物容易发生稀释增长,使得其对大气的消光作用更为突出,容易出现低能见度现象。第5类轨迹主要是从横穿广西南部从云浮、肇庆、佛山等地到达广州北部从化再向西南折拐影响广州,轨迹占比最低为8.8%,但其气流轨迹比较长,风速最大,说明移速快,通常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对应的PM2.5浓度总体上是最低的为39.9μg/m3,其污染轨迹占比较少为8.6%,但其对应的PM2.5浓度最高,为108.5%,其主要是发生污染时,广州以西的云浮、肇庆、佛山等地工业比较多,污染排放比较重,在发生重污染时这些地区的污染物通过区域输送影响广州,此外途径地区不仅向研究区直接输送颗粒物,还存在输送大气污染的前体物,形成二次气溶胶,加剧当地的PM2.5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