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临床常见外用中药的用法用量》

《表1 临床常见外用中药的用法用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探讨中药外用作用机制——“三微调平衡”》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中药外用的剂型也由传统的散剂、膏剂、沐浴剂、香囊(袋)剂、锭剂等,外用制剂也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剂型如外用缓释膜剂、透皮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这些新剂型的出现提高了中药外用的疗效及应用范围。另外中药外用的用量,历版《中国药典》中关于其用量多为适量,而且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外用中药也未明确标示其用量,只是简单的注明了一天几次等相关描述。自古就有“中药不传之秘在量”的说法,尤其是对于一些刺激性强、有毒的中药,如果外用不适当,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19-21],如芥子,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外用可以用来治疗咳喘[22]、变应性鼻炎[23-25]、癣疔疥疮[26]、瘰疬[27]等疾病,因芥子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应用于皮肤,使之温度升高、发红,从而产生治疗作用,但若用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反而会引起脓疱、红斑、瘙痒等不良反应。临床常见的外用中药相关用法用量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