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的符号、公式及含义》

《表1 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的符号、公式及含义》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信息熵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演化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熵源于物理学,表示大量分子的无序运动。1948年,香农(SHANNON C E)将熵引入信息论并提出信息熵理论[24],标志着信息熵研究的开始。经多年研究发现,信息熵可用于反映系统的无序程度,定量判断系统的演化方向[25]。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作为复杂开放动态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一方面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维持和不断打破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自身物质、信息、能量的内循环;另一方面通过乡村生产活动这一媒介(这一干扰媒介受乡村生产空间基底、市场需求、支农惠农政策、科学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影响),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表现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外循环;最终基于内外循环相互作用结果而不断运行,甚至演化。这一运行过程符合耗散结构系统的预定假设,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是典型的耗散结构系统[1],其演化过程可理解为旧的耗散结构不断解体,新的耗散结构不断形成,可用耗散结构系统熵变(包括熵流和熵产生)予以表征。同时,地理系统与热力学系统相似的学术观点已得到了地理学家广泛认同[26]。因此,运用信息熵可揭示乡村生产空间系统的演化规律。具体而言,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转换引起熵交换,发生熵流;系统内本身不可逆过程,即系统内部环境质量恶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引起熵增加,发生熵产生;并在外部扰动和内部涨落的影响下发生总熵变,引起系统的演替和变化(图1)。本研究借鉴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成果[20-22],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信息熵”细化为支持型输入熵(?eS1)、压力型输出熵(?eS2)、氧化型代谢熵(?iS2)、还原型代谢熵(?iS1)4种类别熵表征,其含义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