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全元诗》作者籍贯分布表》

《表2《全元诗》作者籍贯分布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全元诗》作者地理分布的可视化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相较经济、政治、人文等多重因素对苏州文学创作实际与倾向的影响,宣城于元代诗歌的地域性创作中成就突出则应该更多得益于其地之人文传统。宣城自古为郡治所,古称宛陵。“宛陵在江东,古为衣冠玉帛往来骈集之地”[8]卷四二五,333,“山水奇秀冠于东南,风流文采,卓卓可纪者,代有其人”[9]卷九,35。元以前,尤以谢朓、李白及宋诗之开山祖梅尧臣为代表,形成了深厚的诗歌创作传统,“故其君子善吟,其市人善谣”[9]卷九,36。元江西人李存《赠张仲举游宣城序》有语曰:“‘宣城江东上邦也,而宪府之所会也。吾客居十有五年,其大夫来者,无不文墨论议,以降接士儒。其士子弟之游从者,无不逊顺于训,克于有成。其主人无不时月礼致问遗以安。’美哉!宣城之风也。”[8]卷一〇五九,311浸润于如此风尚之下,元代宣城之诗风可谓蔚然可观,不仅梅氏子弟在元代亦不堕风雅余韵(《全元诗》收录梅氏家族诗人有梅德明、梅致和、梅实三人),并且出现贡氏、王氏、张氏、汪氏等多个家族性诗人群,元代宣城重要诗人基本出于这几个家族。《全元诗》所录宣城诗人以贡氏家族为最显,收入贡氏家族诗人四代九人,其中又以贡奎与其子贡师泰成就最高,四库馆臣评贡奎“诗格出入虞杨范揭之间,为元人巨擘”[4]卷一六七,1438,评贡师泰“其在元末,足以凌厉一时。诗格尤为高雅,虞杨范揭之后,可谓挺然晚秀矣”[4]卷一六八,1452。另如王氏中王圭、王璋兄弟并以诗名,汪氏中汪泽民与张氏中张师愚不仅俱擅诗,更重要的是合编了宋元宣城一郡诗人诗选《宛陵群英集》28卷(今存12卷),这部诗集对宣城诗歌传统的发扬、文献的保存以及宣城地方诗总集的开创等方面皆有重要意义,明清两代由宣城人梅鼎祚、施润章等人相继所辑的《宛雅初编》《二编》《三编》皆为补继之而来。杨镰《元诗史》录江南地方诗坛六地,宣城为其一。杨氏称:“元代不足百年间,宣城一地有约一百位诗人的作品保存至今,在江南郡邑中,是个特例。没有这部总集,元代宣城诗坛之盛况便难于熟悉。”[6]622可以说,元代宣城诗坛于上面图表所展示出的卓越实绩,与这部地方诗总集保存了大量元代宣城诗人文献有直接关系。通过《全元诗》作者地理分布的分析,不仅可证宣城“自古诗人之地”这一声誉不虚,亦能侧见元代宣城诗歌创作充分承接起其地之崇文重礼、善吟好咏的传统,且实绩卓著,较江、浙两经济与文化强省之州县也能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