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16S rRNA甲基化酶相关基因》

《表1 16S rRNA甲基化酶相关基因》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肠杆菌科细菌质粒介导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现已发现10组甲基化酶:Arm A、Rmt A-RmtH、NpmA[8],见图1。2002年首次检测出16S rRNA甲基化酶[9],2003年,Galimand等[5]发现其为ArmA。armA基因多位于可转移质粒的复合转座子上,后发现也可存在IS26或ISAba125复合转座子相关的独立环状结构,与宿主质粒共存[10],仍不明确其确切起源。同年发现的RmtA,其基因位于接合型质粒中的耐汞转座子Tn5041上,在移动元件κ-γ的两个拷贝之间,该基因可能源于产氨基糖苷放线菌[11]。2004年,Doi等[12]发现RmtB,其基因与rmtA核酸序列相似性高。ArmA和RmtB是世界范围报道最多的16S rRNA甲基化酶,虽然两者都易携带blaCTX-M,但rmtB与blaCTX-M位于不同的质粒[13]。2006年在奇异变形杆菌中发现RmtC[14],与之前发现的16S rRNA甲基化酶相似性不高。RmtC的检出率在一些地区仅次于ArmA和RmtB[15]。2007年,在巴西分离出同时产SPM-1金属酶和RmtD的细菌[16],在几年后又发现了rmtD2[17]与rmtD3[18]基因型。现RmtD相关报道主要集中于巴西,且有一定概率同时产SPM-1[19]。2010年Rmt E首次分离自牛源性大肠埃希菌[20],后在2013年于人体分离出[21],5年后发现rmt E2基因型[22],至今相关报道依旧十分罕见。2011年,在法国发现了RmtF,与RmtD编码蛋白一致性较高[23-24],其可能与放线菌的16S rRNA甲基化酶存在亲缘关系[25]。2011年在巴西筛选出5株产RmtG细菌,这5株均同时产CTX-M,有4株产KPC-2[26]。早先Rmt G的报道主要在美洲[27],2018年首次在欧洲出现[28]。2年后检测出RmtH[29],该菌株同时携带blaCTX-M-15、blaSHV-1、blaOXA-1[30]。2007年发现了卡那霉素-阿泊拉霉素甲基转移酶(Kam)家族的NpmA[2]。NpmA可能拥有m(1)A1408和m(1)G1408的双重活性[31]。现在产NpmA的菌株依旧较为罕见。现已发现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相关研究见表1[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