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居民自建房耐候构造建造状况对比》

《表3 居民自建房耐候构造建造状况对比》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回应气候的立面演绎——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研究为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耐候性设计主要体现在抵抗和利用自然力的形态和构造措施上,是建筑立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居住建筑中,耐候性做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建策略,具体则可以分成明沟散水、屋檐、墙身、洞口、基础和入口等多个部位。通过调研发现,明清民居的耐候性构造较为系统和成熟,不同气候区做法也各有特色:古徽州和广州民居因为多雨潮湿,出檐相对较大,且地面排水以明沟为多;北京气候相对干燥则出檐少,且地面排水以散水为主。又如青砖自身具有较强的防潮能力,在北京和广州地区,大部分民居都是青砖外露,然而在徽州等江南地区,白灰饰面的做法更为常见。据《休宁县志》记载:“垣既随庐,不得不峻,畏水易圮涂白垩以御雨”[5],可见白灰加强了墙体的防水性能,而此种耐候性做法为江南地区独有,显然这也与当地文化以及其审美情趣密不可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加之“多快好省”的思想影响,居民自建房耐候性构造出现了简化做法的趋势,一些建筑甚至取消了诸如窗台披水、女儿墙防雨压顶等基本的耐候性构造(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