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离心时间下气泡粒径的大小》

《表2 不同离心时间下气泡粒径的大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型含铁聚合物纳米气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其声学特性》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前期报道指出由于材料和制备工艺的不同,气泡在粒径和成像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异[5-6]。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一锅乳化聚合法把PBCA制备成气泡,然后采用简单的机械搅拌法制备纳米气泡[7]。如表1所示,随着搅拌速度从500 r/min增加到10 000 r/min,气泡的尺寸从纳米级(45 nm)变为微米级(2.34μm),因此可以通过调整搅拌速度来制备不同尺寸的气泡,以满足超声造影的不同需求。通过对搅拌所形成的气泡进行再离心,气泡尺寸从2.34μm减小到900 nm,且随着离心时间的增加,气泡尺寸呈现出一个平台,这说明用这种方法获得更小的气泡是不可行的,见表2。重要的是,纳米气泡和微泡都表现出长期稳定性,微泡的大小在12个月内从2.34μm变化到2.11μm,纳米气泡的大小在4个月内从197.2 nm变为209.2 nm。此结果也与VAN EETEN等[8]的发现相符合,即气泡的平均尺寸受旋转速度、气体流量、流体密度和黏度的影响。纳米气泡于2004年首次应用于超声波,OEFFINGER等[2]开发出一种含有全氟丙烷的纳米级造影剂,其粒径大小为380 nm至780 nm,并有良好的超声波对比度。这些具有纳米级尺寸的气泡被定义为纳米气泡。它可以向肿瘤组织内渗出。由于肿瘤血管缺乏紧密连接,纳米气泡可在肿瘤组织中积累从而实现被动靶向成像[9-10]。另一方面,通过表面修饰,纳米气泡也可以识别肿瘤表面的特定分子,并与其结合,实现主动靶向成像或肿瘤特异性成像。因此,纳米气泡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11]。微泡作为超声分子成像的造影剂和载体,它被用作血池造影剂难以通过病变组织的血管壁,因此尽可能减少微泡大小使之能够透过血管壁到达组织是非常必要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