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组成》

《表2 供试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团聚体组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黄河三角洲滩涂——湿地——旱地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组分变化规律》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大。总体上,无植被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均小于3.5 g·kg-1。向陆地延伸,随着湿地植被的生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与无植被的荒地相比,湿地中碱蓬生长在潮间带,生物归还量低,而且植被凋落物容易被潮水带走[7],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无植被荒地相比变化不明显。柽柳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稍高,但小于5 g·kg-1,这可能由于柽柳生长密度和生物归还量较低,导致土壤有机质积累少[26]。互花米草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达21.6 g·kg-1。自90年代初期互花米草入侵黄河三角洲地区[27],虽然同样生长在潮间带,但互花米草生物量大,而且促淤能力强,可以截留潮水携带的有机质[28]。芦苇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达到45.2 g·kg-1,这主要是由于芦苇生长地势较高,受潮水作用相对较小,而且生物量大,植被凋落物归还量大,土壤固碳量高[29-30]。旱地土壤中,棉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最低,仅为6.9 g·kg-1,与棉田相比,麦田和玉米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高趋势,分别为19.7 g·kg-1和26.4g·kg-1,这可能是由于小麦与玉米轮作过程中秸秆还田以及长期施肥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