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低温氮吸附实验结果》

《表1 低温氮吸附实验结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二氧化碳致裂对煤岩孔隙表面分形特征影响实验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对比致裂前后的2组8份煤样,其低温氮吸附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BET比表面积变化来看,第1组的比表面积范围在2.169 9~2.810 8 m2/g之间,第2组的比表面积范围在3.823 4~4.698 4 m2/g之间,其中,致裂前的比表面积均大于致裂后的比表面积。从孔容变化来看,第1组的孔容范围在0.004 0~0.005 2 m L/g之间,第2组的孔容范围在0.006 8~0.009 9 m L/g之间,其中致裂前的孔容均小于致裂后的孔容。从平均孔直径变化来看,第1组的平均孔直径在8.54~12.50 nm之间,第2组的平均孔直径在7.25~17 nm之间,其中,致裂前的平均孔直径均小于致裂后的平均孔直径。从最可几孔径来看,2组致裂前后的最可几孔径均维持在3 nm左右。根据原抚顺煤炭安全研究所对孔隙的划分,将煤样孔隙划分为微孔(<8 nm),介孔(8~100nm),大孔(>100 nm),从表1看2组各孔径段孔体积比的变化,发现原煤在受到致裂作用过后,其微孔孔体积比先迅速降低,而后再回升。同时,煤样的介孔也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2个趋势变化反映出二氧化碳致裂主要是促进微孔发育成介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