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MR扫描序列参数:开放式MR导引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表2 MR扫描序列参数:开放式MR导引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开放式MR导引下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患者俯卧位,根据脊柱不同部位选择合适长度体线圈、扫描定位像,初步判定病变椎体节段和范围;采用自旋回波(SE)-T1加权成像(WI)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序列作横轴位扫描(表2),进一步明确病灶位置、大小,椎弓根及神经根解剖关系,根据进针方向扫描横轴位和矢状位图像;结合导航系统行三维立体解剖定位,在图像上确定进针点和靶点;将患者从磁体中移出,用光学持针器夹持13 G磁兼容穿刺针,光学导航系统导引下穿刺;穿刺针穿过椎弓根骨皮质后,以快速低角度射发(fast low angle shot,FLASH)序列(表2)边进针边扫描,到达靶点后重复扫描FSE-T2WI序列,确定穿刺针位置;室温(22±0.5)℃下将PMMA骨水泥粉剂和液体调配混匀后迅速搅拌,约8 min后呈“牙膏状”,用高压注射泵将骨水泥经穿刺针注入病灶(注射量根据不同病椎和病变范围而定,另根据椎体后缘是否有破坏适当增减骨水泥注入量),一般注入2~5 mL,注射完毕插入针芯,旋转拔针,见图1。术后采用FSE-T2WI序列扫描,观察骨水泥在病变区分布情况及穿刺路径出血情况。记录手术时间(自扫描确定穿刺点和靶点起至术毕拔针)。术后患者平卧4 h,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术后当天常规给予止血和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