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稻壳生物炭负载镧前后的物化性质》

《表1 稻壳生物炭负载镧前后的物化性质》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氢氧化镧改性介孔稻壳生物炭除磷性能》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根据国际理论与化学应用协会(IUPAC)孔径分类标准,多孔材料按孔径大小可以划分为微孔(<2nm)、中孔(2~50 nm)和大孔(>50 nm).图1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显示所有RHBCs都符合“Ⅳ”型等温线,存在明显的迟滞环,表明材料中存在介孔结构[27,28],图2的孔径分布则进一步表明生物炭中的介孔和微孔结构十分丰富.分别采用HK(Horvath-Kawazoe)模型和BJH(Barret-JoynerHalenda)模型对RHBCs的微孔和介孔进行分析,数据见表1.经过碱煮后,生物炭介孔率进一步增大,由RHBC的43.8%增加到RHBC3的47.1%和RHBC9的56.2%,原因可能是碱煮使得RHBC中的SiO2溶于溶液中,增加了生物炭的孔道结构和比表面积[29,30],碱煮前后C、Si含量的显著变化也证明了这一结论.良好的多孔结构有利于镧的固定和磷酸盐的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