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中国非正规住房和社区空间解读》

《表1 中国非正规住房和社区空间解读》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大城市非正规住房与社区营造:类型、机制与应对》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中对正规、非正规的划分并非绝对,因为非正规空间是相对正规空间而言的,选取不同的正规空间作为参照有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1980年代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从以单位大院为特征的福利分房制度转变为以商品房为特征的市场化购房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从1978年的6.7 m2增长到2016年的36.6 m2[32-33]。但与此同时,居住不平等现象日益凸显。首先,城镇居民内部的分化加剧,贫困群体多聚集在旧城,或被异地安置到城郊的保障房。其次,大量流动人口进入大城市,他们一方面受户籍制度限制难以进入保障房系统;另一方面又无力购买价格高昂的商品房,只能选择在城中村、大杂院、地下室等边缘空间生存。下文将运用“准入—使用—运行”分析框架,选取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传统街区、商品房社区和流动人口社区三类典型社区,对其住房、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的非正规现象进行分析(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