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工业化的两个阶段特征比较》

《表2 工业化的两个阶段特征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剖析与理论反思》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一个螺旋式转型升级并不断演进的长期过程。根据前面的界定,把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浅度工业化和深度工业化两个阶段。过去按照传统理论划分的工业化实现阶段即工业化初期、中期、后期阶段,实际上只是一种浅度工业化,它是依靠要素投入驱动工业规模扩张和比重提升的扩张型工业化。不同于浅度工业化,深度工业化主要是依靠创新驱动来提高工业质量和竞争力。由于这一阶段工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已出现下降并逐步趋于稳定,因此它属于收缩型的工业化,其核心在于提高工业化的质量。严格地说,目前流行的从狭义角度界定的后工业化概念并非十分准确,因为这一时期工业化的进程并没有完全完成,工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仍然是支撑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与前一阶段的浅度工业化相比,深度工业化在本质特征、核心目标、结构变动、发展路径和支持政策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见表2)。在核心目标上,浅度工业化阶段以做大工业规模、提高工业比重为核心目标,尤其体现为做大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和提高工业产品供给能力;而深度工业化阶段则以提高工业质量和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尤其体现为不断提高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发展路径上,浅度工业化阶段主要通过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工业规模扩大和比重提升;而深度工业化阶段则需要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来提升工业企业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在支持政策上,浅度工业化阶段主要实行工业扩张型政策,出口导向型工业政策便是其中的一种;而深度工业化阶段则实行质量导向型政策,追求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很明显,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浅度工业化和深度工业化,进一步拓展了工业化理论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工业化阶段理论的内涵,避免了过度强调工业规模和工业比重指标的局限性。这种阶段划分更加符合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地区差异极大的发展中大国的国情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