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患者平卧位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结果的比较[ (±s) , mm Hg]》

《表1 患者平卧位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结果的比较[ (±s) , mm Hg]》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改良换能器固定方法对有创血压监测准确性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不同置管部位,如足背动脉、肱动脉、股动脉、桡动脉等对有创血压的监测有影响[5],故本研究均采用桡动脉置管收集血压数据。通过表1-3数据得知:患者固定一种体位时,换能器固定在腋中线、输液架和上臂时对血压没有影响,也就是说换能器固定输液架或上臂都是可行的。传统方法将换能器固定在输液架上,以右心房位置为标准,在临床工作中,当患者需要变换体位时,就必须要根据体位调整换能器的位置,并进行校零,则会影响血压监测的准确性[6]。频繁校零有很多劣势:第一,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导致校零依从性差,测量准确度下降;第二,操作者频繁接触测压管路增加了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交叉感染的机会[7,8];第三,重症患者监测设备较多,输液架增加了病床周围的障碍物,影响医护人员操作的便利,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第四,增加了导管牵拉的危险性,有创动脉置管属高危导管,一旦脱出或断开,极易对患者造成重大的伤害。另一种传统的固定方法将换能器固定在患者腋中线的位置,也存在诸多不便,第一,腋中线的位置不利于固定,容易脱落,放置在床上容易污染,增加血型感染的风险;第二,患者更换体位后,容易将换能器压在身体一侧,造成患者的不适或增加压疮的风险。传统的固定方式有各种弊端,本研究将换能器的固定位置进行了改良,将换能器固定在患者上臂(置管一侧上臂)后,比较了改良的固定方法和传统的2种固定方法在3种卧位下测得的有创血压有无差异。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平卧位时,3种换能器固定方法所测的有创血压数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平卧位时,3种固定方法的零点位置都是腋中线,监测的血压也无差异。右侧卧位及半卧位时(床头抬高30°),当患者从平卧位更换成右侧卧位或半卧位(床头抬高30°时)时,固定输液架上的方法需要调节换能器的位置至腋中线的位置并且重新校零,腋中线及上臂的固定方法无需调节换能器的位置,比较3种方法所测得的血压数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腋中线及上臂的固定方法在右侧卧位、半卧位时换能器会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而改变,但零点仍然在腋中线心脏水平,无需更换换能器的位置,无需校零,减少了护理的工作量及校零引起的潜在的感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