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0 人口学特征下新生代农民工行为适应情况》

《表1 0 人口学特征下新生代农民工行为适应情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的三维度评估——一份实证调研数据的发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n.s.表示p>0.05;*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从表10可以看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这几个指标中,总体行为适应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但在婚姻状况、迁移人数、入城时间这三个指标上,其总体行为适应值没有发现显著差异(p>0.05)。具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适应状况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女性的行为适应总体情况要优于男性(3.623>3.354),这一点与之前的认知适应、心理适应情况相似。(2)年龄越大,对城市的行为适应能力越强。尤其是31—36岁的新生代农民工,受主观(如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脉关系、较强的生活能力等)以及客观因素(如家庭经济压力、子女教育压力)等驱动,对城市的行为适应总体最好。而处于16—20岁的农民工,则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且尚未完全掌握生存技能等,在城市的行为适应中困难较大。(3)文化程度越高,其行为适应的程度越好。这说明学历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个体的整体素养和能力,有助于正向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新环境的调适。(4)入城时间长短对于生活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的总体影响不大(p>0.05),但相对而言,入城时间处于中间值(即1—10年间)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其行为适应状况较入城时间在1年以下和10年以上的群体要差,这与表8的心理适应结果以及表9的认知适应结果反映出来的现象类似。由此可以说明处于城市和社会夹层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其对城市的适应程度从心理至行为表现上都相对更困难。另外,数据显示入城时间在半年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适应程度最好,这可能与他们对城市文化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有关;而入城10年以上的群体,则可能已习惯城市生活和文化,或已定居城市,更倾向于接受城市规范、文化同化以及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5)收入水平较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适应程度。尤其在月均收入分化的两端,均表现出较高的行为适应能力。月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弱势”农民工,结合数据分析以及访谈结果得知,他们要么处于未正式步入社会工作的年龄,较易于接受城市文化,也可以享受家庭、亲人的照顾,故而行为适应能力较强;要么日常不定期得益于政府、社会等相关部门的关爱和帮助,在城市中感受到外来力量给予的温暖,故而对城市的公德意识和社会支持给予了最高的评价。月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的农民工,他们在收入上或已超过城市市民平均水平(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最新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 (1),月均收入约为3033元) ,基本上能享受到与市民相当的多种待遇,因而对城市的总体印象比较好,行为适应能力强。(6)家庭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适应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说明情感支持对行动力的帮助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