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白于山加密区长4+5储层孔隙类型统计Table 3 Reservoir pore type analysis of Chang 4+5 Formation of infill well reg

《表3 白于山加密区长4+5储层孔隙类型统计Table 3 Reservoir pore type analysis of Chang 4+5 Formation of infill well reg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鄂尔多斯盆地白于山井网加密区延长组长4+5特低渗储层沉积特征和储层物性分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白于山地区长4+5储层的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天然裂缝较少,对储集性能的贡献较小。该区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既有未被胶结而保留下来的粒间孔(面孔率较大,约为4.4%),也有石英加大边未完全将孔隙充填而剩余的晶间孔(面孔率约为0.2%)。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原生孔隙一般形态单一,分选性较好。从表3可以看出,样品中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储集空间占比为1.7%~11.7%,平均4.4%;同时发育不同类型的溶蚀孔隙(图6),长石溶孔的储集空间占比为0.3%~1.6%,平均0.7%;岩石溶孔和沸石溶孔较少,平均储集空间占比分别为0.2%和0.3%;也有部分样品中发育少量晶间孔和微裂隙,平均储集空间占比分别为0.2%和0.1%。面孔率为2.2%~12.3%,平均6.1%。平均孔径为20~46μm,平均值为33μm。次生孔隙的形态不规则,大小差异悬殊。孔径小于10μm的孔隙约为37%,孔径为10~20μm的孔隙约为34%,孔径为20~30μm的孔隙约为18%,孔径为30~40μm的孔隙约为6%,孔径大于40μm的孔隙约为5%。孔径分布频率表明,研究区储层的储集空间以中-小孔隙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