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R818和W33产量及其组成性状比较》

《表3 R818和W33产量及其组成性状比较》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水稻突变体W33高位分蘖特性利用价值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单株分蘖成穗率=[(单株有效穗数-1)/单株分蘖数]×100%。

在大田取样测得的与产量组成有关的性状平均数列于表3。结果表明,无论野生型R818还是突变型W33,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分蘖成穗率、单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均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少。最高密度同最低密度比较,R818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分蘖成穗率、单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减少27.3%、37.5%、14.0%、22.3%和11.8%;W33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分蘖成穗率、单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减少25.4%、36.1%、14.3%、30.1%和11.3%。表明W33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有效穗数受密度的影响相比R818略小,但单穗实粒数受密度的影响比R818大得多;在大田生产条件下,W33千粒重总是略低于R818,但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二者差异不明显;分蘖成穗率受密度的影响程度W33与R818相当,在最高密度条件下,W33分蘖成穗率还可达到74.0%,仅比R818(75.0%)低一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