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谢东笑2 0 1 3 年7月到2017年3月间参与的古琴艺术传播活动的分类概况(由“谢东笑古琴工作室”提供)》

《表格谢东笑2 0 1 3 年7月到2017年3月间参与的古琴艺术传播活动的分类概况(由“谢东笑古琴工作室”提供)》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时代变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思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在古琴的当代传播中,以微信、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显然已经成为比较主流的传播方式。笔者在调研和分析广州地区岭南古琴新媒体传播情况时发现,凡是在广州地区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琴社,都拥有较为固定的微信公众号,而且这些公众号至少在两三年前就创立了。以“广东古琴研究会”为例,从2016年7月到2017年8月,其单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为872.65次,部分文章阅读量可达2 000次以上,可见其受众人数不少且受众群体比较稳定。事实上,在现有的古琴传播渠道中,有以内容为核心的(如主打丰富的古琴艺术相关信息的网站或手机App),也有以媒介为特色的(如可以汇集很多名家作品的音视频媒介)。不过,它们都是大众传播时代中对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和传播模式的一种消解。当然,琴人们也在积极适应这些变化,尝试多种新方式,试图保持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平衡。比如,谢东笑主理的“修竹琴舍”就采取了以传承人亲自录制的视频直播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相对大范围的古琴文化传播。同时,该琴社的微信群里,琴友、师生之间就琴曲而进行的音视频交流也产生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与传承氛围,修习琴曲技术与多方位地传播古琴文化是同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