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3 6 例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的文献来源》

《表1 3 6 例抗DPPX抗体脑炎患者的文献来源》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抗二肽基肽酶样蛋白-6抗体脑炎》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经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7篇计40例患者,其中1篇为本团队2020年首次在国内报道的1例病例,其余均为国外报道病例,剔除信息不完整病例,最终选择36例患者进行分析,结合本文病例共37例抗DPPX抗体脑炎病例[1-8]。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信息完整者17例,年龄13~69岁,平均为(54.82±11.43)岁;发病至峰值时间1~54个月,中位时间8个月;随访0~72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报道国家分别为德国、西班牙、斯洛文尼亚和中国(表1)。所分析的病例中8.11%(3/37)合并肿瘤,包括胃肠滤泡性淋巴瘤(1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和套细胞淋巴瘤(1例)[2,5];脑脊液检查指标异常者占76.92(20/26),分别表现为细胞总数增多[38.46%(10/26)]、蛋白定量升高[23.08%(6/26)]、Ig G指数增高[15.38%(4/26)];头部MRI检查异常率为34.48%(10/29),但不具特异性,仅部分病例呈现白质区域或皮质下呈散在分布的T2/FLAIR成像异常信号或陈旧性梗死灶[1-2,5,8],本团队既往报道的1例患者18F-FDG PET显示双侧颞叶、丘脑代谢降低[8],本文病例亦呈现双侧颞叶代谢降低征象(表2)。37例患者中治疗信息完整者28例,大多采取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或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或以免疫抑制剂为主的治疗原则,其中甲泼尼龙1000 mg/d冲击治疗者占78.57%(22/28)、甲泼尼龙500 mg/d冲击治疗占3.57%(1/28)、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占60.71%(17/28)、利妥昔单抗治疗占50%(14/28)、血浆置换疗法占35.71%(10/28)、环磷酰胺占32.14%(9/28)、硫唑嘌呤占7.14%(2/28)。随访和预后信息齐全者约为91.89%(34/37),其中治疗后病情完全缓解或明显改善者各占32.35%(11/34),症状改善者可遗留失眠、轻度震颤或共济失调等症状;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甚至恶化者占35.29%(12/34),其中2例死亡。对1例死亡病例进行尸检,发现其小脑、杏仁核、扣带回和颞顶枕叶皮质组织中神经元丢失呈片状、不规则分布,并伴有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活化,或脑实质内呈散在分布的CD8+T细胞及部分CD4+T细胞,小脑皮质局灶性浦肯野细胞丢失,颗粒细胞层可见孤立轴突膨出,顶部浦肯野细胞分支节段性减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