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V+O+Q1Q2”→“V+Q1+O+Q2”→“V+Q1Q2+O”的发展脉络》

《表1“V+O+Q1Q2”→“V+Q1+O+Q2”→“V+Q1Q2+O”的发展脉络》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汉语趋向动词“进”“出”语法化路径所透射的汉民族文化特征》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表示存在,“-”表示不存在,“()”表示产生的年代。

(3)无论是单趋向动词还是复合趋向动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都呈现语义虚化的趋势。表示趋向意义的词,在语法成分上,首先是作为谓语动词出现的,然后产生动词(或形容词)后补语的用法;在语义上,首先是表示空间位置的移动,然后意义进一步虚化,发展出抽象移动、结果和状态的意义[10]。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考察趋向动词的语义虚化过程,我们发现其状态意义、结果意义和抽象位移意义在产生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相等的,它们都是在趋向动词原有的空间位移意义的基础上产生。表示抽象意义和表示结果、状态意义的趋向动词的动词性都比较弱,有些甚至已经丢失了动词性。这就是趋向动词语法化(虚化)的具体过程。一般认为,古代语文学传统中实词和虚词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实词指代具体的事物,虚词是指语法作用和声气作用的词[11]。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古人眼里,除了名物词之外,没有绝对的实词。纵观汉语词汇史,汉语中许多词汇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典型的语法化历程。古时词汇主要承担指称实物的作用,而后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发展,许多原来仅表示具体实物指称意义的词汇逐渐出现词义扩大的现象,有了指称虚化意义的作用。从该文对趋向动词“进”“出”的历时考察就可以窥见一斑。“万物转化”“万物相生”是古代汉民族辩证思维的一种典型哲学形态,汉民族朴素辩证思维深深影响了汉语发展[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