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外源添加剂对黄贮小麦秸秆性质的影响》

《表1 外源添加剂对黄贮小麦秸秆性质的影响》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外源添加剂对黄贮小麦秸秆产甲烷潜力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所有数值均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偏差(n=3),同一行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不同黄贮处理后秸秆的粗纤维素含量不同,其中ACE组的半纤维素、纤维素含量最高,分别为27.3%、35.5%,CK组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2.2%、31.8%,MI1组、MI2组间的则无显著性差异。可见黄贮添加剂的添加有利于纤维素等可利用成分的保存。这是因为ACE组加入乙酸后,原料pH值迅速降低,直接形成适合乳酸菌但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减少了黄贮过程中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20-21]。MI1组、MI2组添加乳酸菌复合系后,体系中乳酸菌迅速生长繁殖,加快了其形成优势菌属的时间,并产生大量乳酸、乙酸(乙醇)和CO2,使pH值下降,从而抑制体系中其他微生物的活动,亦减少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22]。CK组在黄贮过程中先是附着在原料上的酵母菌、腐败菌、霉菌和醋酸菌等好气性微生物利用原料的可溶性糖类生长繁殖,形成厌氧环境后原料上的肠细菌、梭菌、霉菌、酵母菌和乳酸菌等专性和兼性厌氧菌开始生长繁殖[23-24],这一过程中,部分分解菌会将原料的木质纤维素降解为可溶性糖类和有机酸来提供体系内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随着黄贮过程的推进,体系内pH值下降,从而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活动。体系中的有机酸亦能破坏秸秆的木质纤维素结构,对秸秆起到了一定的前处理作用[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