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不同分析方法下生态地下水位埋深》

《表2 不同分析方法下生态地下水位埋深》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基于元数据分析的西北干旱区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及其影响因素》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m

按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分析方法所得的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分布见表2。根据3种植被类型和各种植物种类推求的适宜生态地下水位埋深的平均值接近,但前者变化范围的下限大,说明仅根据植被类型推求的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均化了不同植物种类对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的适应性。物种数量和生物多样性方法考虑不同植物对地下水位埋深变化的响应,确定的适宜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变化范围大。不同方法各有优缺点,元数据直接统计方法简单,但需要众多观测资料;依据根系深度和土壤质地推求适宜生态地下水位埋深方法,考虑了适宜、极限生态地下水位埋深的物理成因,但需确定植被生长的适宜水分条件;生物多样性角度确定生态地下水位埋深的方法直观,但需要可靠的植被状态遥感解译和地下水位埋深资料。因此,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资料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推求适宜和极限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平均来看,适宜和极限生态地下水位埋深均值分别为2.9、5.5 m,控制范围分别为2.3~3.9、4.0~7.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