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典型围岩等级评定方法及应用指标情况统计》

《表3 典型围岩等级评定方法及应用指标情况统计》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隧道工程裂隙围岩结构稳定可靠性研究综述》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围岩分级作为一种最常用的工程类比法,对围岩稳定性分析以及后续施工工法、支护方案确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围岩分级评定方法也经历了从单因素到多因素、从定性到定量分析的过程。其中,单指标分级方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Deer的RQD分类(1964年)[15-16],目前在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级中仍被广泛应用;多因素并列分级综合考虑了几种岩体质量的影响因素,现行规范、标准中均采用多因素并列分级法,且一般由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即通过对大量实际数据的归纳总结(见表3),利用统计方法得到回归模型,主要有积商模型与和差模型2类。典型的积商模型有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分类(ISRM,1981)、Barton的岩体质量Q系统分类(1974年)[17-18]、谷德振等的岩体质量指标Z系统分类(1979年)[19]、Palmstrom的RMI系统分类(1995年)[20]等;而诸如Wickhamet的RSR分类(1972年)、Bieniawski的RMR分类(1973年)[21]、Tesaro的QTS岩石分类法(1979年)、陈德基的块度模数(MK)法,以及《工程岩体分级标准》、《水利水电地下工程围岩分类》、《公路隧道设计规范》、《铁路隧道设计规范》等中的分类方法属于和差模型[22-23]。